問:請問法師,對於一個初學者,我應該上哪一類課程才能夠多了解佛法?而能應用在生活上呢?如果上課時候感覺很困,這是不是表示我與佛法暫時還沒有緣分?

大安法師:初學佛的同修,一接觸到如大海般的佛法,就想博覽遍學,順應這個因緣,各佛教機構亦開辦種種學習班,開設種種課程,這是佛教興盛的表現,吾人宜隨喜贊歎。然選擇哪些佛法課程來修學,卻要自揣根基,認真抉擇。吾人生斯濁世,慧淺福薄,壽命短促,如欲遍學諸法,恐不堪勝任。宜選擇應機法門,一門深入,庶幾獲得佛法之實益。如仁者真為生死來修學佛法,便宜選擇淨土念佛往生一法。念佛法門無論是久修還是初學,也無論是上智還是下愚,悉皆能得利益。所謂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上根利器念佛,不會有下抑之羞憾;下下根人念佛,卻有高攀之榮耀。若念佛者,能與諸上善人如觀音、勢至等聖眾做勝友,是何等地慶幸!是故,初機行人宜對淨土主要經論加以了解。諸如淨土五經一論與中國淨宗祖師的著述,像《印光法師文鈔》、《淨土十要》、《龍舒淨土文》等。通過這些基本典籍的研讀,對淨土法門植下堅固信根後,方可涉獵大乘方等經典。尤其重要的是,要將聖言量與祖師的開示落實在生活行持中。奉行淨業三福,老實執持名號,或一萬、或三萬,念佛能開發般若智慧。日常生活隨智慧行,便得自在安樂。以智慧做事,無論是運作一家公司,還是待人接物,都能顯發心性深潛之能量,令我們的事業做得更卓越,對人就更慈悲,卑以自牧,謙光可掬,尊敬他人,自可營造出和諧的人際關系。如是佛法提升世法,相得益彰,才是我們學佛真正的利益所在。

至於聽經時感覺發困,是由於昏沉重,宜以至誠恭敬心突破。對講法者作醫師想,對所說法作良藥想,對自己作患者想,對佛法作稀有難遭想。攝耳聆聽,自可排遣困乏,安享法味,獲致法益。

bestwindown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問:下面一個問題。我今年二十六歲,工作不是很好,也不穩定,不在國企單位,工資不高。我信佛,每天念佛,突然想找信佛的女朋友,但是很久沒有找到,可能是現在的女孩都比較現實,我想我的佛化家庭要破滅了。如果家裡人給我找個不信佛的女朋友,以後結婚生活在一起,肯定會有吃肉,和其他方面的障礙。我很矛盾,不知道該等這個信佛的女朋友,還是要找一個不信佛的女朋友結婚算了?我也經常夢到外星人侵略地球,知道那是世界末日,我想提前回到極樂世界。

定弘法師答:你這妄想太多了,要知道一切都是感召來的。你這信佛的女朋友,你想要,你不是去找就找得到的,感召來的。首先你自己要信佛,你自己努力的學佛,你真正要求生淨土,你要看破放下,同修道友就自然感召。你現在這是妄念,感召來的肯定都不好,要放下,自己不要去想。既然你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,那這個世界什麼都得放下,女朋友也得放下;女朋友放不下,你肯定往生不了。你還說外星人要侵略地球,世界末日了,你夢到這些東西,你想往生,那你就得放下。

我是沒有結婚,現在出家。這樁事情我早就看破放下,知道結婚真正說幸福的婚姻太少了,這事我早就知道,因為我雖然很小,但是我看的不少。因為我家裡父母也離異,看到身邊很多很多這些家庭破裂的例子,即使是學佛的人,也一樣有家庭破裂的問題。所以知道幸福不是向外找來的,向外攀求往往求來的是痛苦、是煩惱,所以最好不求。如果你真正有這個緣,佛菩薩給你送來,你讓佛菩薩安排,不要去求。所以出家也好,結婚也好,都不要求,全讓佛菩薩安排最好。你看古人都講「天賜良緣」,良緣天賜,自己找來的往往不是良緣,天賜的是良緣。你就等天賜給你,千萬千萬不要自己找,可遇不可求。真正學佛的,有志於這一生成就道業,這個淫念要放下,《楞嚴經》上講,淫是生死根本,如果淫心不除,塵不可出,就是不能夠出三界六道。你想往生淨土,也要把這個念頭放下。雖然未必能夠根斷,但是至少要伏斷,你心清淨,念佛自然才相應。

bestwindown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問:在一些打地藏七的師兄眼裡,好像對一句佛號念到底的修法都不大看好,都覺得現在念佛人是萬修一二去。如果哪個師兄說他不修地藏七了,專門念佛去了,師兄們雖不會干涉,也不會說太多,但言辭間總透漏出點輕視的看法,似乎有點覺得此人是退步了,墮落了,可惜了的意思。在師兄們眼裡,地藏七很神聖,地藏七將會實現念佛人的成片往生,只有修地藏七,往生的比率將會大大提高。在地藏七師兄看來,地藏七是末法眾生得救的一個大寶筏,是這樣嗎?末學不敢誹謗聖人,心裡誠惶誠恐,不願走錯路,請法師慈悲開示。

答:現在真是什麼樣的觀點都有了!修行自己有緣的法門,但不要貶低其他眾生有緣的法門,這應該是一個修行人基本的態度。地藏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有甚深法緣,釋迦牟尼佛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中提道佛滅度,阿逸多菩薩還沒成佛時間段中的眾生,尤其是惡業眾生,付囑給地藏菩薩來教化,哪怕他們能修了一渧一毫的善事,都不讓他們墮落地獄。地藏菩薩悲心深切,大願弘廣,念地藏菩薩的名號功德很大。對打地藏七的善信,我們隨喜贊歎。但是覺得念佛號是退步墮落的人,根本對地藏菩薩的悲心、悲願沒有體認。說明他沒有看懂和正確理解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地藏菩薩是念佛號得到無生法忍的,他宿世作婆羅門女時,就是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名號而得到念佛三昧,怎麼會不贊歎末法罪濁眾生念佛呢?地藏菩薩不厭其煩地贊念佛的功德,勸導眾生臨命終時一定要稱念佛名。地藏菩薩也在弘揚念佛法門。

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,佛中之王,所以修行人能專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,地藏菩薩一定會由衷地隨喜贊歎。阿彌陀佛發願成佛後立名無量壽:“眾生聞此號,俱來我剎中”。往生淨土的正因是信願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,並且專持彌陀名號,你往生的概率會更大。如果你專稱地藏菩薩的名號,要把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也可以,但畢竟有迂回。你不要被那些相似的說法迷惑,一定要理解如來真實義。

bestwindown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問:尊敬的恆傳師父,弟子不知前世造了什麼業,今生遭遇諸多不幸,丈夫在外尋花問柳,花光家裡的積蓄,兒子的婚姻也同樣不順。我知道這是丈夫造的因,弟子這一生無所求,但只求我的兒子婚姻順利,早日成家。為此,我發願每天誦三部《普門品》和准提神咒108遍,每月放生做功德回向給我兒子。弟子請問師父,如何消業更好,使兒子婚姻順利,請師父指點。

恆傳法師:阿彌陀佛!善士,既然你知道前世造了業,這世得到的這種果報,證明你看過《三世因果經》,對三世因果有所了解,可你又談到你兒子的婚姻問題,又拋開了因果關系而去求,這叫一時清醒一時迷。很多事不是求來的是修來的,作為一個學佛的人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,你發願誦《普門品》、准提神咒,放生做功德回向給你兒子,這樣很好,可是你做沒有他本人真心去做這些效果好,望你能引導你的兒子真心向佛,積功累德,改變現狀,也可以請法師做解冤消災佛事和超拔歷代冤親債主佛事,幫助解決這些問題,我想情況會很快得到扭轉。與此同時,一定要記住學佛要有正知正見,要學佛的智慧,不能執、不能迷,時刻保持一顆平常的心,這樣才不會愧對佛子這個稱號,最後祝你心想事成,早日開悟!

bestwindown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問:是不是在家人一點也不能說出家人?為什麼?

答:出家人不是一個人,出家人代表僧眾,代表三寶。破戒的僧人,也勝於外道。比如,稻田裡長了一棵雜草,不能因為一棵雜草,把整個稻田都毀掉。看到不如法行為,是自己內心的障礙體現。不僅不能說僧過,也不可以說眾生過。依法不依人,很正確。護持三寶形象,也是要依法不依人。這是很重要的部分。

bestwindown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問:阿彌陀佛,恆傳法師您好,我十幾年前到白馬寺,以前聽說銀杏葉治頭蒙,都是去撿銀杏葉,我在樹上摘了一些拿回家,這些年我一直忏悔,我知道錯了,我寄點錢到白馬寺,我也一直忏悔,求師父給我一個正確的方法。

恆傳法師:阿彌陀佛,寺院一草一木一土都屬於寺院常住,私自帶走就是偷盜,有時間就到白馬寺忏悔,真心忏悔吧。

什麼是偷盜?對他人所有財物,生貪樂心,不與而取,稱為偷盜,乃盜取他人財物之意。於身、口、意十種惡業中,與殺生、邪淫同屬身業。據六舊《華嚴經》卷二十四十地品之說,偷盜之罪能令眾生墮於三惡道,若生於人中,亦必得二種果報,一為貧窮,二為失財不得自在。十惡業之一,亦為根本五戒之一。更何況是寺院十方常住之物。有個故事是:在寺院旁邊有一人家,做飯沒有鹽了,就到寺院去借鹽,寺院沒有人,著急做飯就挖上一勺走了。他也在修學,在他靜坐的時候,眼前總會顯示一個不斷上漲的鹽堆圍著他,這個鹽堆每天在不停地漲,越漲越高,有天在靜坐,突然眼前顯現了一個他到寺院挖了一勺鹽的影像,他猛然想起自己曾到寺院挖過一勺鹽。到今天鹽已經不是一勺了,而是一大堆,他一個冷汗,馬上坐起,到商店買了大量的鹽還給這個寺院,每天如此,知道有天他在靜坐時發現鹽堆已經小了很多,才松了一口氣。所以可以想象有的在寺院看到這個東西好,起了貪心,趁人不注意拿走,那個好揣兜裡拿走,或是在寺院肆意浪費飯菜,到後來要承受多大果報呀。

我們一定要精進修學,遵守戒律,一言一行嚴格要求自己。

bestwindown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問:下面一個問題,我的瞋恨心很重,遇到事情就愛不高興、有情緒、不舒服,可是修行就是要克服自己的習氣。但是我總是在境界上打敗仗,我也屢次告誡自己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但好像一點作用也沒有,佛號也壓不住習氣。我知道這是個假相,但卻總感覺它那麼真實的發生在我面前,我的情緒也是如此真實。我該怎樣看破這些,徹底有能力伏住煩惱?請問法師,您會有瞋恨心嗎?您又是怎樣對治瞋恨?在境界當中,您是如何伏住煩惱的?

定弘法師答:過去我也瞋恨心很大,年輕氣盛,遇到不順心的事都會發脾氣,而且發脾氣也發得很厲害。我從小那個脾氣都蠻大的,我現在還依稀記得,我在大概六、七歲的時候,有一次跟鄰居家一個大姐姐玩,那大姐姐給我開玩笑,就捉弄我。當時我非常生氣,我從家裡的廚房,「噌」的就拿起一把刀,去隔壁要去砍殺她。你看六、七歲的孩子,就這麼暴戾。所以這是什麼?過去生中這種瞋恚心的煩惱,殺生的這種習氣都是很重的。當時大人看到了,立刻就把我這個刀從手裡奪了下來,要不然這個後果不堪設想。

學了佛之後,真的把這些煩惱習氣大幅度的改掉了,現在真的可以說,沒有生過氣了。我不太記得上一次什麼時候生氣,大概是很久之前了,很長很長一段時間,這印象中都好像沒生過氣。瞋恨心不敢說根除,根肯定沒斷,煩惱還是有,但是基本能夠說伏得住。這是什麼?多虧了二十年學佛的薰習。我聽經,聽師父老人家講經聽了二十年了。五年前放下工作,專門跟師父老人家來學習,全職學習,而且自己講,自己講那是印象更深刻。師父也講,講一遍等於你自己看一百遍,這我非常有體會。

所以要對治自己的煩惱,不光是瞋恨,貪愛、懷疑、傲慢都是要靠佛法來薰習。而且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鍥而不捨,你才能夠把這個煩惱習氣壓住。這個習氣是多生多劫養成的,所謂是「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」,你要去解凍,你要去把它化解,也要需要長時間,而且你要真干。這真干,最重要的是懺悔,你現在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,能夠發露懺悔,就從這開始。而且因果教育一定要加碼,認認真真的學習,《感應篇匯編》、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、《了凡四訓》,都要認真的學習,這是根的培養。這五根五力,它是能降伏煩惱,我們這個根沒有。當然境界風一吹,肯定就跟著境界走了,就會動煩惱,定力不夠,更沒有智慧,那就是要長期薰習培養。要有自信,總有一天你能夠降伏住它。現在是屢戰屢敗,但是屢敗還得屢戰,不能氣餒,不能退縮,勇於跟自己的煩惱習氣作斗爭,肯定有一天你能成功。平常愈精進努力,你功夫提升得愈快。聽經這是關鍵,我建議你還是多聽經,因為聽經能化解煩惱,你用智慧去化解,比你光是用定功去壓,更管用。有時候你壓,壓到最後壓不住了,爆發了,那就更可怕了。所以要用智慧去化解,聽經聞法是第一重要。所以一天最好能夠聽上四個小時到八小時經,除了每天能夠聽師父老人家講《無量壽經》,最好是什麼?三個根的經典,都認認真真的學習,過去我們在家的時候,把儒釋道三家的很多經典都認真講過一遍。你就多聽,聽多了,很多習氣你不用刻意化解,自然就化掉了。為什麼?你改心了。

bestwindown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“修行從何處真正下手?”

大家對修行這個下手處,從哪下手?就從眼下做起,眼下有啥修啥,別管以後的事兒。你現在坐在屋裡就從屋裡修;你上外面去就從外面兒修;你睡覺的時候就從睡覺修;你吃飯就從吃飯修;你現在想什麼就從想什麼修。從哪修?就從眼下做起,就是修。說我讀經是修,你不讀經你就不修了?是不是?經書要沒有了你就不修了?不是那樣的,眼下有什麼,我就修什麼。我坐著我就坐著修;站著就站著修;走就走著修;一切處都是我修行的地方。所以說這是我們的下手處,主要的修行開始就是從戒律。



bestwindown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取捨因果時掌握不好分寸,覺得自己很執著,怎麼辦?

答:我們現在所了解、明白的因果是不究竟、不圓滿的。在你還不太明白的時候,因果顯得很復雜,要取捨也很難。當你真正明白了以後,因果並不復雜,取捨起來也不難。

什麼是真正的明白?第一,取捨因果的前提條件是深信六道輪回。我們現在還沒有完全深信輪回,所知道的因果還不是三世因果,所以很難徹底明白因果的道理,很難對因果具足真正的信心,也難以真正取捨因果。第二,要有取捨因果的方便和智慧。我們現在還沒有這種方便與智慧,所以取捨因果,一是很難分辨,二是很難把握。

其實你把因果弄透了,修好了,有智慧了,取捨因果沒有什麼難的。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善惡標准。如果你在小乘的層次,可以依據小乘的善惡標准來取捨因果;如果你在大乘的層次,可以依據大乘的善惡標准來取捨因果;如果你到了密乘的層次,可以依據密乘中的善惡標准來取捨因果。另外,如果你在凡夫階段,就按照凡夫的善惡標准取捨因果;如果你在菩薩階段,就按照菩薩階段的善惡標准取捨因果。佛已經圓滿了,不需要取捨因果;即使佛取捨因果,也是一種表法,是示現給眾生看的。

我們講因果,有的表面上看是惡,實際上是善;有的在表面上是善,實際上是惡。佛講過四種人,講的都是因果。“內熟外不熟”,是說內心清淨,外表不清淨;“內不熟外熟”,是說內心不清淨,表面上很清淨;“內熟外也熟”,意思是內心清淨,外表也清淨;“外不熟內不熟”,意思是內心不清淨,外表也不清淨。這四種人都應該了解,然後才可以取捨這樣的因果。

如果不懂這些就一概而論,小乘與大乘、顯宗與密宗都混淆到一起了。層次還不一樣,就不好取捨了。或者說取捨非常難。

佛講,“縱經百千劫,所造業不亡,因緣相會時,果報還自受。”因果報應有現世現報,也有來世再報,還有很多生生世世以後再報的。這些都不好掌握。特別細微的因果,除了佛以外,其他人都很難掌握。所以不是很容易就能通曉因果的道理的。我們現在還在基礎的學修階段,大概地能夠了解因果、取捨因果就行了;這樣堅持學修下去,逐漸能明白得越來越透徹,越來越清晰。


bestwindown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居士:現在有弘揚淨土的行人,說專持一句名號就可以往生,不用再學習經律論,也不用持戒,甚至不用修十善業。請問這種說法對嗎?



法師:弘揚佛法是一件莊重的事情,關涉到眾生的法身慧命,是故,一定得依聖言量來立言。佛說法事理雙備,不能執理廢事,也不能執事迷理,理和事一定要圓融。比如你具足深信切願,專持這句名號,蒙佛臨終接引往生淨土,是決定的。但如果說只念一句名號,學經律論、持戒都不需要,那就偏頗了。淨土法門“豎與一切法門渾同”,戒定慧、六度萬行、淨業三福,這些都是要做的。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也持戒,也修六度萬行。吾人宜常隨佛學,隨分隨力而行。雖然我們達不到如佛的清淨,但亦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,是故,持戒是不可或缺的。如果認為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能令五逆十惡的罪人往生,於是我就可以放肆地去造五逆十惡的罪,反正能往生,如是理解,則醍醐反成毒藥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宜奉持淨業三福。淨業三福就講要修十善業,怎麼能說不用修十善業呢?淨業三福第二福“受持三歸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”,就是談持戒問題的。所以我們要按照聖言量去做,經律論我們要隨分隨力去學。善導大師提出“解要廣解,行要專一”,你專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,這是正行,宜一門深入,不可夾雜。然一個淨業行人讀誦大乘方等經典,諸如《楞嚴經》、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以此誦經功德回向往生極樂淨土,亦屬淨業正行。

bestwindown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